《苏州日报》:79岁退休医学研究工作者李佩霞―――“为捐遗事业搏到最后”

作者:网站管理员来源:《苏州日报》点击率:4609更新时间:2012-02-13 12:07

 

“人老了,心不能老;人退了,心不能退”,这句话,79岁的沧浪区居民李佩霞常挂在嘴边。

 

201081,单位体检报告显示:李佩霞的左下肺有阴影,需复查。时隔一年,单位再次组织体检时,块状阴影已成蜘蛛网状,癌细胞已从肺部转移到腿部。今年元宵节后,已经过6次化疗、1次放疗的李佩霞将第7次走进化疗病房,接受巩固治疗。

昨天,“中国好人榜”20121月份“中国好人”名单公布,李佩霞因为在与病魔坚强抗争的过程中仍不放弃捐遗事业而榜上有名,荣膺“敬业奉献好人”。记者电话联系她,她说:“现在我的腿不能走,但还有电话,还能上网,我还可以为遗体捐献事业再搏最后一次。”

 

“捐遗是在延续生命”

在熟悉的人眼里,李佩霞永远那么忙。

出生于1934年的李佩霞原在市血液研究所从事医学研究工作,是一名业务骨干。因为工作出色,退休后一直被留用,直到去年11月份。由于病痛,李佩霞不得不将手头的研究工作终止,移交给单位。

李佩霞还有一个身份:沧浪区遗体捐献委员会副主任,同时又是市捐献遗体委员会的义工。李佩霞的姑父杨汝杰是苏州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也是苏州第一位成功捐遗的人。深受姑父的影响,李佩霞坚定地走进了捐遗志愿者的行列。她说:“我一辈子从事医学研究,死后捐献遗体也顺理成章。假如我的器官能够移植给急需的患者,遗体能够做医学研究,我觉得那就是我的生命在延续了。”

2006年,李佩霞填写了《苏州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登记表》。

 

捐遗志愿者是她亲人

在沧浪区捐遗志愿者中,流传着李佩霞与两部轮椅的故事。

平时,李佩霞负责沧浪区捐遗志愿者的联络工作,经常走访看望志愿者,志愿者有困难,她每次都主动伸手相助。

住在越溪护理院的一位志愿者行动不便,需要一辆轮椅,但是经济上有些困难。李佩霞知道后,自己悄悄掏钱买了一辆送给她。另一位志愿者胡宗保60多岁,中风过后行动不便。他所在的志愿者小组长刘瑞仪便将自己的轮椅送给他使用。但刘瑞仪没了轮椅,自己就不能出门了。李佩霞知道了,想方设法为刘瑞仪赞助到一辆新轮椅。

当志愿者生命走到终点,在接到志愿执行人的通知后,李佩霞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志愿者家里或医院,为捐遗者献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敬意。李佩霞还协助处理志愿者家庭的内部纠纷,每个志愿者家属都被李佩霞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

有一次,一位单身老人凌晨2点过世,其侄女立即通知李佩霞。入夜后从不外出的她立即出门去完成神圣的工作。还有一次,在一个盛夏的中午,一位志愿者突然病危,志愿者的女儿一时乱了手脚,向李佩霞求援。李佩霞立即冒着炎炎烈日,赶到医院,安抚并帮助志愿者的女儿联系抢救,直到第二天凌晨5点,这位志愿者终因医治无效离开人世。在志愿者生命的最后二十个小时,李佩霞一直陪伴在身边。

 

与病魔赛跑赢得时间

去年727日,李佩霞顺利地完成了因胃癌去世的志愿者胡凤兰的各项捐遗手续。这一天,从自己居住的木杏新村走到胡凤兰家所在的内马路,李佩霞花了比以往多三倍的时间。其实从5月份开始,李佩霞已发现自己举步维艰,只要一抬腿,心脏就剧烈地跳,喘得厉害。

但是捐遗工作一刻也不能停。苏州市红十字会有一份《捐遗工作简讯》,是一份宣传捐遗工作的刊物,是捐遗志愿者与医学工作者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不管在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李佩霞都和其他几位志愿者一起,坚持将每一期简讯分送到数百位志愿者手中。志愿者们都说:“李老师送来的不仅仅是工作简讯,是社会对我们的关怀,更是她的真诚、善良和执着。”

去年88日,李佩霞经确诊肺癌已转移。对于死亡,李佩霞很坦然。在她看来,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年纪一把,生了这种恶病,没必要浪费钱财”,李佩霞一度想放弃治疗,但转身就发现,捐遗事业未竟,她必须与生命赛跑,赢得时间,为捐遗事业做更多的工作。

住院后,李佩霞的许多捐遗志愿者过来看望她。每一次,她都不忘把自己总结的工作经验和掌握的情况告诉他们,还时时牵挂着一些生活有困难的志愿者。她说:“等我好一点了,我会立即上门去看望他们。”

 

《苏州日报》201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