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助学红娘张寿华情暖200位贫困生的故事

作者:韦庆辛来源:本站原创点击率:5012更新时间:2011-09-09 09:53

 

他是一名普通的大学退休教师,有着一颗和他的外表一样朴实的心灵。但是,他又绝不仅仅是一名普通的退休教师,因为钟情于教育,钟情于校园,即使在退休后,他依然常常穿梭在莘莘学子中间。当希望工程在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的时候,从1996年秋天开始,经他牵线搭桥构建的"一帮一"助学工程便在苏州医学院(苏州大学医学院前身)开展起来。七年多来,在他的帮助下,200名苏大贫困生每人每月获得了来自苏州市社会各界资助的100元左右生活费,总金额达86万元。

他,就是在姑苏城被誉为"助学红娘"的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退休教师�张寿华老师。

 

 

父女对话激爱心

19969月,苏州医学院又一次迎来了全国各地对大学生活满怀憧憬的新生。然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使一些家境贫寒的同学忧心忡忡。一天傍晚,张寿华在学生宿舍区门口看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场景:送女上学的父亲即将返乡,女儿问父亲:"爸爸,路费够不够?"并一定要把不多的几张人民币塞到父亲手里,"爸爸,我可以省一点,你要坐一天一夜的火车,路上总得吃饭呀!"父亲把钱放回女儿的口袋,爱怜地望着她,说:"我不要紧,能对付过去的。我不能给你吃好,但一定得让你吃饱……"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寿华的心深深震颤了。联想到当初因为家里困难,自己的孩子不得不辍学去工作的往事,张寿华的心一阵阵抽紧。作为一名在高校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张寿华对贫困大学生的境遇十分了解,却并没有因为见得太多而无动于衷,眼前的情景让萦绕在他心头很久的帮困助学念头再一次升腾起来。那晚,张寿华一夜无眠,辗转反侧间,他想到了利用自己市政协委员的身份,可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因为他想帮助更多的贫困生渡过难关。

第二天晨曦初露,张寿华就早早离开了家,来到他的第一个目标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吴县分行城区办支行。张寿华是这里的行风监督员,平时为该行的工作提过不少合理化建议,银行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他的人品非常了解,因此,几次动员之后,满载着该单位深情厚意的近万元生活用品就捐赠到了贫困生手中。

初战告捷的张寿华从此就再也停不下奔忙的脚步,他的身影频频出现在苏州市大大小小的企事业单位:物价局、工商联、卫生局、公安局、地税局、天平山管理处……向贫困生伸出援助之手的单位和个人超过了120个。

 

风雨无阻架金桥

"苦乐参半"来形容张寿华老师的助学感受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为了找到愿意出钱帮困的资助者,张老师利用双休日一整天一整天地在外奔波,退休后更是早出晚归。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伴着他顶酷日,冒严寒跑遍了苏州市的大街小巷,找遍了他的同事、熟人、朋友。往往是奔走数天毫无收获,有时候却是在大功即将告成之际骤然生变,前功尽弃。

有一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因为要和一个好不容易才联系成功的资助人见面,张老师不顾室外超过37度的高温,骑着自行车急急忙忙往资助人家里赶。骑着骑着,突然天色大变,转眼间就下起了瓢泼大雨,躲避不及的张老师在小弄堂拐弯处车轮一滑,重重摔倒在湿滑的地上,半天爬不起来。一步一步挪回家后,张老师还不忘打电话给资助人说明不能赴约的原因。在接受采访时,张寿华告诉记者,那时侯,帮困工作才处于起步阶段,能联系到一个人非常不容易,所以不舍得错过任何一点希望。还有一次是在联系好了资助人之后回家的路上,由于赶路匆忙,张寿华老师不慎摔了一交,折断了锁骨和三根肋骨。张老师人躺在床上休养,心却一直牵挂着贫困生,在家养了2个月伤后就再也呆不住了,于是,他背着"8"字绑带硬是靠步行拉来了五个资助。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张老师靠两条腿丈量苏州城,完成了38例,实现了他要帮助100名贫困生度难关的愿望。
  张寿华已经有好几个春节没和家人一起团聚了,说到这一点,一向理解他支持他的老伴也不免有些怨言。对于这一点,张寿华总是满怀歉意地向老伴解释:"过年的时候找人会容易些,而且大过年的去找人帮忙不太会被拒绝。"就是凭着这样一颗推己及人的拳拳之心,凭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七年多来,张寿华风雨无阻地寻寻觅觅,在资助人和贫困生之间架起一座座沟通的桥梁。

 

用心良苦觅学子

寻找资助人固然很难,但要把资助人的钱用在需要的人身上,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校园里到底有多少贫困生?他们贫困到怎样的程度? 哪些人最需要帮助?这一连串的问题始终盘旋在张寿华的脑海里。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就一向以认真细致出名的张寿华在寻找贫困生时也丝毫不马虎。于是,从1996年的秋天开始,每到学生用餐时,学校食堂里几乎每天都会出现他的身影。他不是到食堂里去吃饭,而是暗暗观察同学的用餐情况,一旦发现用餐特别节俭的同学,他就会留心,然后再仔细观察数天并通过向食堂工作人员或周围同学询问来确认。时间长了,去的次数多了以后,同学或食堂工作人员往往会主动向他反映贫困生的情况,有了这样的一手资料,张老师就会有的放矢地把助学款送到需要的人手里。记得有一位来自四川的贫困女生,当她接过张老师送来的钱和衣服时,既激动又难以相信,她一个劲地问眼前这位慈祥朴素的老人:"张老师,我以前根本不认识你,你是怎么知道我的情况的?"张老师笑着说:"我已在食堂里和宿舍区观察你好久了,孩子,你真不容易,我会帮你的。"这温暖如春的一席话顿时让这位千里求学的女孩流下了热泪。

2003年的9月,苏大的10名新生还未进入课堂,尚在军训期间就已得到了资助,当他们惊喜交加地拿到第一笔资助金时,他们怎么都不会想到,为了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张寿华老师在开学之初就到各院系了解贫困生的情况,凡是交不起学费而入学分数较高的学生都早早地进入了张老师的视线。张寿华还特别注意帮助那些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那些来自苗、蒙、满、壮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得到捐赠后,他们的父母都会写来充满感激的信,感谢汉族同胞的手足深情。

在张寿华老师家里,有好几沓厚厚的感谢信,每一封信的背后都是一段感人的故事。一位家长在信中写到:"每月150元的金额而且要赞助四年,这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我们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孩子在苏州求学会碰到您这样的好心人……真是亲人般的恩情啊!"

一些同事看到他整天忙于这些琐事,劝他不要这么认真,太累了。可他却乐在其中,他说:"每一个资助人都要拿出几千块钱才能帮助一个贫困生完成学业,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得对他们负责,不能辜负了他们的一片爱心啊!"

 

济困助学结硕果

"谁都会有碰到难处的时候,在关键的时候帮人一把,很可能会改变他一生的命运!"这是张寿华经常说的话。确实如此,许多面临辍学的贫困生就是在张老师"帮了一把"的情况下改变命运的。现在在苏州吴江第三人民医院工作的李景芳医生就是典型的一例。

2000110日,家境本已十分贫困的李景芳又遭受母亲病重的痛苦,面对负债累累的家,小李痛苦地做出了辍学的决定。当时,张老师的帮困事迹已在校园里广为流传,李景芳的同学立刻想到了这位善良的老师。当张寿华获此消息后,二话没说,来到苏州市公园路派出所,找来了他熟悉的所领导。在张老师焦急而恳切的叙说中,派出所领导很快就明白了他的来意,并当场表示今后小李同学的生活费就由派出所负责。当天下午,该派出所领导就约张老师和双眼已哭得红肿的李景芳见面并当场捐赠了一个月的生活费。得知小李要回去照顾母亲,张老师一再关照她一定要回学校继续完成学业,有困难可以再想办法。当年11月,小李的母亲病故,需要一笔费用料理母亲的后事,张寿华老师又联系苏大儿童医院吴桂生医生为他发动捐款,募集到近1000元让小李带回去救急。就这样,李景芳,这个来自甘肃的贫困女孩,在张寿华和很多好心人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实现了她的"白衣天使"之梦。

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坚强而善良的女孩才工作一年就给张寿华老师打来电话,希望能资助一位贫困生,以回报社会对她的关爱。

更多的受助学生则是以优秀的成绩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来回报张寿华老师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在受助的200名学生中,有3位同学考取了硕博连读的研究生,有21位同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更有许多同学加入学校组织的爱心学社,定期到敬老院、福利院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贫困生在家境好转一些后会主动找到张老师,要求停止资助,把钱用在更需要的同学身上。这些发自内心的恳求让张寿华深受感动:贫困生不仅在经济上得到了帮助,更在心灵上受到了涤荡。这恰恰是张寿华帮困助学宗旨之所在。

 

丹心一片动姑苏

"苏州好心人真多",这是苏州大学的一些贫困生尤其是贫困新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张寿华的感人故事传遍了姑苏城。在这个助学工程中,有100多名富有爱心的资助人默默无闻地为这些贫困学子提供每人每月100元左右的生活费直到大学毕业。从收入平平的工薪阶层到富而怀仁的私营业主,从兢兢业业的公务员到桃李满天的博士生导师,这100多颗美丽的心灵为景色如画的姑苏城增添了别样的美丽风景。

陈素兴兄妹三人在苏州市的餐饮行业中久有盛名,他们不仅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更有助人为乐的热心肠。1997年,当他们了解到贫困生的窘迫境遇后,当即表示要多资助几名同学,迄今为止,陈氏兄妹帮助的贫困生已有10位,有几位同学毕业时,陈素兴还为他们送上几百元路费。

在苏州经营传媒公司的赵祥雄总经理不仅自己慷慨捐资帮助多位学生,更发动员工献爱心,先后帮助了10位同学,而且,他还主动向他的朋友宣传张老师的事迹,在他的带动下,他的朋友也通过张寿华老师资助了10多名同学。苏州三泰商贸有限公司的左成经理更是从细微处关心他资助的7个大学生,除了生活费外,逢年过节还会邀请这些受助的学生到他家聚餐,让远离父母的孩子享受团聚的快乐,过年时,还会给他们包上些压岁钱。在上海经营一家公司的钱鸿芳女士不仅为她资助的两位同学提供每人每月200元的生活费,还给这两个学生合买了一台手提电脑,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与这些资产殷实的企业家相比,普通职工的资助虽然有些微薄,但同样饱含真情。陶培琴、陈金凤是两位普通企业的退休职工,两人的收入都不满600元,但她们还是用联合资助的方式资助了2名同学。一位自称"谢爱新"的阿姨不仅为她资助的三个贫困女大学生提供每月100元的生活费,还细致周到地为她们免费安排好了在校四年的一日三餐。

在大学校园里,与贫困学子日日相处的老师同样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到了这些坚强质朴的同学身上。7年来,苏州大学已有近20位老师在张寿华的牵线搭桥下与近30名品学皆优的贫困同学结成帮困对子,资助金额近10万元。尤其是庄仰珍老师,一个人就资助了5位大学生。而苏州大学的有关部门为了协助张老师的助学工程也投入了相应的人力和物力。

清贫的学生无法用更多的东西来表示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激,于是,他们用手中的笔在给张老师的毕业留言中写下了一句句滚烫的话语:

"您的热心,温暖了我;您的无私,感动了我;您的成就,激励了我;您的朴素,教育了我!"

"因为有了您,伏夏不再酷热;因为有了您,严冬不再寒冷!"……

没有什么再比这些话更让张老师感到欣慰的了。当赞誉纷至沓来之时,当困难不期而至时,张老师始终没有停止奔波的脚步,因为他的目标是要让更多的贫困学子越过贫穷的河流到达理想的彼岸!(作者:姜涛 孙宁华)